1. 無感覺/覺得少

  • 高不成低不就:現在的100萬早已不像以前那麼多,什麼都做不了,買樓不夠,退休不行。
    • 例子:
      • 「15年前有feel,依家100萬高不成低不就。」
      • 「100萬唔算多,繼續返工,乜都做唔到。」
  • 生活壓力大:有了100萬還是要返工,日常開支、物價上漲,根本無法改善生活質素。
    • 「有100萬都買唔到樓,供樓又怕蝕,最後只能擺銀行。」
    • 「咪又係要返工,100萬真係少。」

2. 有短暫滿足感,但隨即空虛

  • 達成里程碑:很多人認為擁有第一個100萬是人生的 milestone,但過後會覺得「乜都做唔到」。
    • 「第一次有100萬,好似考完DSE咁,開心一陣,之後空虛。」
    • 「儲到100萬有一刻爽,但發現其實好少錢。」
  • 永不滿足:有了100萬就想200萬、500萬,甚至更多,向上比較永遠無止境。
    • 「100萬得3000蚊利息,生活依然感覺唔夠。」
    • 「細個覺得100萬可以退休,依家發現其實乜都做唔到。」

3. 投資與財務規劃

  • 被動收入選擇:有人將100萬用於投資定期存款或債券,每年大約3-4%收益,月入幾千蚊補貼生活。
    • 「擺定期有3厘息,每年3萬,月入2500蚊。」
    • 「高手買美國國債,4.3%收益,唔好俾銀行賺息差。」
  • 投資風險與焦慮:部分人嘗試投資股票或樓市,但擔心輸錢或被市場波動影響。
    • 「買樓供唔起,股市又怕蝕,100萬只能擺銀行睇住。」
    • 「港股炒到200萬都無感覺,可能要600萬先舒服啲。」

4. 生活質素與價值觀

  • 社會現實:香港高物價環境下,100萬只是基本存款,無法帶來真正的財務自由。
    • 「香港100萬真係少,居屋抽唔到,樓又買唔起。」
    • 「100萬人生的確可以應急,但仍然係社會奴隸。」
  • 價值觀衝擊:有些人認為100萬只是個數字,無法改變生活,甚至增加焦慮感。
    • 「有錢後胃口變大,永遠得唔到滿足。」
    • 「100萬反而覺得無力感,因為乜都做唔到。」

5. 不同階段的比較

  • 年齡與資產對比:不同年齡對100萬的感覺大相徑庭。
    • 「20歲:好多;30歲:繼續返工;40歲:唔夠啦;50歲:退休難。」
    • 「26歲有30萬已經好努力,100萬通常要30-35歲先儲到。」
  • 通脹影響:過去的100萬與現在的購買力不同,現時百萬富翁已經很普通。
    • 「15年前100萬係富翁,依家周街都係百萬富翁。」
    • 「與其講100萬,應該問1000萬有咩感覺。」

6. 目標與夢想

  • 退休與旅居夢想:有些人希望累積更多資產,實現財務自由,過上旅居生活。
    • 「目標35歲3球,然後靠被動收入過泰國生活。」
    • 「有4M現金,計劃旅居東南亞,30-40歲努力儲錢。」
  • 現實與理想差距:儘管有資金,很多人仍擔心未來通脹和生活成本。
    • 「4M港元旅居可以,但未來物價上漲可能撐唔住。」
    • 「100萬連戰地風style裝修都可能唔夠。」

總結

  • 100萬的象徵意義:它是一個人生起點,但在香港的高物價環境中並不算多,無法真正改變生活。
  • 不同人群的反應:年輕人可能覺得滿足,但生活壓力大的中年人則覺得不足。
  • 未來目標:更多人希望累積更高資產(如1000萬),以實現財務自由和生活夢想。

擁有人生第一個100萬係咩感覺?